就算是再精明的人,也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三国时期最有声望的军师诸葛亮,也曾错杀过人,即使从最开始看,当时的决定是有利的。
只是随着时间的拉长,那三个人反而成了诸葛亮最不该杀的人。建安二十三年,这是三国形势转变最大的一年,很多大将相继去世,刘备的得力干将也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这对于想要一统中原的蜀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刻,不禁让人回想起以往的情形。刘备死后,进军中原的北伐战争才正式打响。
诸葛亮先后进行了六次北伐,战场是最消耗人才的地方,连续的战争让蜀军不堪重负。后期,汉军几乎找不到能够挑大梁的人物,一统天下的梦想终究还是破灭了。
刘备义子刘封
后人感慨,要是诸葛亮当初没有杀那三个人,或许结局会不一样。这三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说实话,直接导致刘封死的人就是诸葛亮,他是最不该被杀的人。刘封是刘备精挑细选的义子,武艺高强。
因为刘备有意要培养成继承人,所以文科也是出类拔萃,属于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后来,刘禅出生,刘备虽然没了把江山传给义子的心思,但还是非常重视刘封的。从此,刘封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战场上。
刘备想即使刘封将来不能继承大统,也必将是蜀汉的一员猛将。
因为刘备刻意制造机会,刘封成长得相当顺利,甚至在一些重要战争中表现突出。刘备攻打汉中时,年纪轻轻的刘封就有了出战的资格。
要知道,在一些关键战争中,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将领,都有可能会影响全局。
刘封虽然不是先锋军,但是担任了接应黄忠的任务,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程度。不过刘封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凭借着过人的力气,在沙场上出尽风头。
一直以来,接应工作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干好了功劳是别人的,干不好就是第一个被埋怨的对象。
一个手下就对刘封说:“为什么偏偏要派我们去接应,一点都不体面。”
刘封毫不留情地呵斥道:“蠢才,战争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个人,无论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守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听了刘封的话,手下惭愧的低下了头,应了一声是,接下来,便是刘封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可能是成名太早,刘封终究吃到了年轻气盛的亏。因为受人挑拨,刘封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
后来,又和孟达起冲突,导致孟达投魏,由刘封驻守的上庸丢失了。刘封狼狈地逃回蜀地,正当刘备为此头痛时,诸葛亮对刘备说:“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诸葛亮是怕将来刘封会不服刘禅,因此要刘备先除去这个后患。
义子和亲子相比,当然是刘禅比较重要。于是,刘备当即下令,让刘封自杀,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此陨落。
刘封会接连犯下大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经验不足,沉不住气,倘若能在给刘封一点时间,他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员大将。
诸葛亮选择杀死刘封,的确是一大损失。要是当初诸葛能相信刘封,放他一马,吃到教训的刘封也许能改掉冲动的毛病,成为蜀军最有利的后备。
北伐战争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局面。就算刘封必须要杀,诸葛亮要是不动另一个人,蜀汉一统中原还是有转机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诸葛亮徒弟马谡
诸葛亮会杀马谡,的确是无奈之举。在诸葛亮的六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机会攻进中原的,偏偏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害的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斩杀马谡。
可是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的内心是沉重的。身为马谡的老师,诸葛亮深知他马谡的实力,假以时日,马谡一定能够成为蜀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一次见到马谡,诸葛亮就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
事实证明,诸葛亮并没有看走眼。在政治方面,马谡曾提出过“以德化民”和“以农为本”的思想。
有一句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不应该太过于压迫百姓,严刑酷法更是万万不能的。马谡能意识到这一点,可见政治天分之高。
而且,马谡还提倡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古代人都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什么洪涝旱灾,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而发展水利工程,就是唯一可能改变这样的情况的办法。
要是有马谡在的话,蜀汉内部经济一定可以有大幅度增长。国家战争阶段,钱财就是最大的实力,因为有钱才可以招兵买马,才可以储存粮草。
而这一切,恰恰是马谡要抓的重点,有他在,汉军的后方就有稳定的保障。
前线供给不断,自然就有了打持久战的资本。就算第一次北伐失败,蜀军也有东山再起的资本,入主中原便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马谡虽然在丢失了街亭,但是他真实的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他有能力成为文官,当一名武将也是够格的。
要知道,那个时候,各国的人才流通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挖掘别国的人才,简直不可能,培养新人,还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员武将,马谡胆识过人。众人街亭位置重要且难守,没人愿意主动出头,只有马谡自告奋勇,说:“军师,让我来守街亭吧,我一定会挡住曹魏援军的。”
对此,诸葛亮相当犹豫,他知道,马谡带兵经验不足,而且夺下陇西二郡需要大量兵力,能够给到街亭的人数只有一万多而已,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说:“容我再想想。”
可是真正的强将如赵云等人,是必须要去往前线的。剩下的人手,有能力驻守街亭的只有马谡了。
思及此,诸葛亮决定冒险用马谡,他说:“马谡,街亭可以交给你,但你必须严格按照我的指令行事。”不过马谡的行为让诸葛亮大失所望,他违法了诸葛亮的命令,致使蜀军元气大伤。
诸葛亮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啊,他对这个徒弟寄予厚望,没想到马谡却关键时刻掉链子。诸葛亮看着马谡懊悔的样子,只要给马谡一个机会,蜀军还有逆风翻盘的可能。
只是当时军中上下,全是愤怒的声音,北伐失败,主要责任就是马谡。诸葛亮必须给三军一个交代,所以他忍痛杀了马谡。诸葛亮清楚自己没有杀错人,他只是不该杀马谡而已。
马谡死后,北伐继续进行。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刘备恢复汉室的理想,即使刘备早已身亡,诸葛亮依旧在为之奋斗。
北伐是一统中原唯一的希望,所以诸葛亮步步为营。但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诸葛亮一个错误的决定害死了魏延,汉室彻底衰亡。魏延为什么会被诸葛亮间接杀死?
诸葛亮不信任魏延
随着赵云等大将的死,魏延已经成为了蜀军中名副其实的主将。加上那正是北伐的重要关头,损失任何将领都是致命的。
魏延和杨仪有矛盾,诸葛亮心知肚明。平时,魏延和张仪的关系全靠旁人调节,诸葛亮全都看在眼里。
可是诸葛亮重病在床,下达最后一次军事指令的时候,他只叫杨仪、费祎等人,魏延甚至连点风声都没有听见。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不信任魏延的,他看到魏延和张仪水火不容,就料定魏延一定不愿意帮张仪断后。
显然,他让魏延断后,也存了牺牲魏延的心思,免得以后两个人内部相争,惹出大乱子来。躺在病床上的诸葛亮意识到,蜀军大势已去,现如今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岔子。
只是蜀军力量本来就薄弱,再失去一名大将,就算没有内部矛盾,汉室的路也注定不久远了。
而且那个时候魏延和张仪还没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如果诸葛亮那时候把魏延一同加上,双方的矛盾也不会进一步激化,或许到后面张仪就不会派人去杀魏延。
知到诸葛亮临终前,特地叫去了张仪等人,魏延知道自己要完了,所以北伐的最后关头,魏延根本没有真正完成诸葛亮的安排。
诸葛亮撒手人寰,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也所剩无几,一切尘埃落定,从此汉室再无复兴的可能。
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一个王朝的落败更是上天注定,也许汉室的衰微早就是必然,所以无论刘备和诸葛亮再怎么力挽狂澜,最后全都无济于事。
刘备在位的四十二年里,其实有很多次看到光明的机会。可是每当看见快要成功时,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踏错一步。
就像诸葛亮最不该杀的三个人,无论是刘封、马谡还是魏延,他们都是实力出众,但是莫名犯下大错,给人不得不杀他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