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主使“我们该如何在不宣战的情况下来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中东战略是美国的全球大战略中最成功的一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被敌视和多次的战争让美国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介入到中东地区事务的机会,美国就好像是中东乱局旁的一团迷雾,静静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美国众议院
在中东的土地上,以色列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主角,以色列在中东国家的四面包围中四处出击,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在每一场战争中,阿拉伯世界的主角换了又换,可是在另一边,以色列一直都是绝对的主角,两方面构成了中东世界在那段时间中的龙争虎斗,这一场大戏的幕后导演就是美国,美国总能在事情发展的关键节点里作出改变事件走向的决定,美国在中东世界里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约翰逊旧照
和美国的纵横捭阖形成了鲜明对照的就是苏联对于中东世界变局的迟缓反应,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都积极地在中东世界里不断地运作着自己的战略,为什么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会对中东地区的变化如此的迟钝呢?这是苏联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需求所决定的,苏联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在共产国际阵营之外取得如何大的成功,苏联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在共产国际阵营之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赫鲁晓夫旧照▲赫鲁晓夫旧照
但是苏联所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和我国的矛盾,不管是建设理论和理论建设,苏联都在和我国的竞争之中取得不了优势,这种话语权的不稳定让苏联感到十分焦虑,这种焦虑就这样一直在牵绊着苏联,为了能够稳定住自己的内部稳定,和共产国际阵营之中的安稳团结,这就造成了苏联在共产国际阵营之外的政治进展和战略布局非常缓慢,甚至在面临许多国际敏感的大事件的时候有一些迟钝,但也并不是丝毫没有进展,苏联和阿拉伯世界的交往还是有一定历史渊源和交情的。
迟缓的巨人欧洲和美国一直在背后在多方面都支持着以色列,苏联则在阿拉伯世界的背后给予相应的支持,本来这就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之下,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的本身的基本模式,是冷战剑拔弩张情况下一种非常普通的状态。那么,为什么美国会在中东战略的推行之下立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什么美国可以在中东问题上通吃,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两方面都可以捞到好处呢?
那就是因为美国摸清了苏联人对待中东问题的态度。
▲约翰逊旧照
阿拉伯世界丢失了自己非常重要的西奈半岛,这对于他们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实践和内部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阿拉伯世界开始对泛阿拉伯主义的整合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动摇,阿拉伯世界拥有着特别多的优秀人才,对于这种这种失败的结果阿拉伯世界显然是感到了巨大的沮丧感,其实阿拉伯世界在和以色列的交锋当中落于下风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一个内部整合的早期阶段。
▲第三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世界如果想要发展起来,那么就需要大量的外界援助,援助可以让百废待兴的阿拉伯世界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阿拉伯世界想要把目光投向到苏联的身上,可是苏联却并没有给予阿拉伯世界更多的帮助,苏联在一心忙着处理自己在内部和共产国际内部的事务,并没有多余的经历放在阿拉伯世界的身上,苏联在那段时间里对对外实力的扩张并没有很高的兴趣,这就让阿拉伯世界的态度和立场有了转变。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以色列在夺取了西奈半岛之后,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很难被打败的程度,如果再次大兴刀兵,一旦再一次被以色列击败,就会影响到阿拉伯世界和犹太人的力量的根本平衡。
▲第三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世界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节点,虽然在这几次战争当中阿拉伯世界一直被以色列击败,但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阿拉伯世界意识到,在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再往前一步,一旦失败,这种实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以色列手中现在拿着西奈半岛,这是阿拉伯世界的心腹大患,如果天长日久,拥有西奈半岛的以色列一定会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
萨达特时代就在这个近代阿拉伯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埃及的领袖,泛阿拉伯主义的发起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话事人,纳赛尔去世了,永远离开了阿拉伯世界,他的继任者是著名的萨达特,萨达特很特殊,萨达特是继承了纳赛尔意志的人,而且和纳赛尔总是满面笑容的作风不同,萨达特总是显得若有所思,体型看上去刚毅瘦削,萨达特是一个足够强硬的继任者,当萨达特继任之后,他手中的埃及也走向了历史的关键节点。
▲接受欢呼的纳赛尔
埃及正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究竟是走向彻底的失败,宣告泛阿拉伯主义彻底失败,还是通过再一次的炮火洗礼,通过一场让自己翻身的战争来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发展利益,这个决定不止关乎到萨达特的地位,还是关乎到整个埃及世界的命运,是泯然众人还是继续担任阿拉伯世界宗主国,这命运的重担都压在了萨达特的身上。
▲穆巴拉克和萨达特
一切都需要一场新的战争来决定这一切,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如此迅速的胜利,这一场雷霆一般的“六日战争”震惊了整个世界,因为在大战略的角度上来看,美国的注意力都被越南战争的泥潭困住了,兵贵神速,以色列迅速的取得胜利,不过在这场迅速的胜利之后,新的战争已经要开始了。
参考资料:
《冷战史》
《马背上的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