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东南,具体是沧州市东南几个县,以外地区不知道习俗是否相同,所以不敢通写,可以留言探讨。
纸幡又叫招魂幡,传说是姜子牙奉命修建封神台,凡封神榜上有名的都难逃劫难,其魂魄寻招魂幡进入封神台,以后逐渐相传,在冀东南,出殡当天,有长子扛幡走在棺材前面,引领逝者魂魄进入莹地安放,三天后有孝子贤孙清晨拔掉。
扛纸幡有讲究,一般是家中长子,长子因故不能扛有长孙,依次类推,九十年代小的时候,我儿时玩伴的爷爷去世,当时他爸爸是长子,但是长年累月生病无法送葬到坟地,就有他代替他爸爸扛幡,他亲叔叔作为次子不能扛。
如果无儿无女择有侄子扛,也有侄子不愿扛或者没有子侄的就把纸幡插到棺材上“自己扛出去”,不过这种情况不多见,因为这样近门侄子会受到别人背后议论,为了面子,一般是子侄扛。
无儿有女的也有女儿扛幡的,还有女儿和子侄为抢扛幡吵起来的,因为部分地区规定谁扛幡谁就继承逝者的财产。
现在人们都涌入城市,丧葬也极其简化,这些风俗习惯是作为宗正制度遗留的文化传统,本人愚见应该保存文字记录,宗族制度是我中华文明和民族传承的基础,城市的生活把以前以宗族为基础的关系网络遭到破坏,孩子只知道叔伯兄弟近枝关系,再远就不知道了,逢年过年,几十甚至上百人在祖坟叩拜,烧纸,放鞭炮的场景也不常见了,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宗族是社会的根基。希望民俗可以传承,欢迎网友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