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开的第一天,区总没有来办公室。好像故意避开一样,可能一方面是为了不给我们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想要考核我的表现。
不过,等晚上和总助小麦一起整理完简历之后,也电话跟区总汇报了下今天的情况。区总一如既往地在电话那头,很少发表意见。只是鼓励我,你觉得可以的人,通知他们后天再来公司,我来复试。
有了区总的鼓励,第二天的面试,我更大胆了些。问问题也更直截了当,效率提高了很多。下午三四点时,已经没有人再来了,小麦送了杯水过来说:“今天来求职的人比昨天少,但是基本上都面试过了。不像昨天,好多人等不及就走掉了,简历也没留”。
我笑笑,说:“今天面谈的,第一印象不佳的,基本上就后面的就很简单了,除非此人的确很有特点。”
其实,今天遇到两个生产厂长的人选,我觉得还可以。一位是河南人,34/5岁,学历不高,但感觉态度很真诚,看着能吃苦的样子。工作经验也不错,对于一般的食品厂的生产组织结构都很熟悉。另一位是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好像也是那个农业大学学发酵专业的。也在什么酒厂工作过,也谈了许多关于酒的知识。因为我们也需要招聘酿酒厂厂长。所以这两人我特定做了标记,重点留下来了。
其他的,又召集大家一起整理简历,最后确定两位厂长候选人17-18人,技术员20人,以及其他人员,7-8名候选者。分头电话通知他们明天中午或者下午再次过来面谈。
等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给区总电话汇报,约定明早9点开始复试。
劳累两天,招聘第二天可以早点下班,约办公室的几个人一起去吃晚饭。饭桌上,谈起第一次当面试官的感受。
其实也就是看、听、问三样。看面试者的整体表现,这是第一印象分。因为太多人来面谈,主试者(特别是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的人来说),太多信息汇杂,实在难以深入了解。踏实、稳重是第一加分项。沟通对答的理解、分析、逻辑能力,回答问题的反应能力,对于专业经验的总结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时,真有经验的求职者,也知道何时该闭嘴,何时该多话,让面试着有思考和做标记的时间。当然了,这只是我第一次当主试官的个人感受。跟自己求职时完全不同的经验,也算是体会到了坐在面试桌子两侧的不同心境。
同时,这对于求职者不同学历背景,中也感受到了明显区别。高中跟中专生,明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强许多。而本科生和专业生也是同样的感受。理科生、文科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个经历,也是我现在为自己小孩设定的一定要实现的要求就是:一定希望小孩能上高中,读个本科。
等我们饭快吃完,区总打电话给总助。十来分钟吧,总助转述了区总的电话:区总明天有其他事情安排,明天来不了了!复试还是有我主持!!
听到这个消息,我头都炸了!!天啊,我再没任何可以问的问题啦!再次找那些人来,我再谈什么呢?我再该问什么呢?
本来很放松的情绪,一下子被区总的这个决定,捅到了谷底。怎么办?怎么办?
总助,小麦,设计,看着我惊慌失措的样子,一直笑个不停……这个区总啊,要害死我啊……
没办法,我只好再次返回办公室。翻出简历,再一一仔细地翻看。每一位的简历间隙空白处,我都努力回想下应该再追问什么问题,和应该进一步给他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又是加班到深夜。
第二天,硬着头皮,我又坐在区总的办公室里,将前两天的工作,再次做了一遍。也给前来复试的人解释了,实在不好意思,区总临时有事,这次是来再次确认一些问题。
在这种尴尬中,还算顺利、也挺快地完成了所有人的复试。经过再次复试,最后留下了一共不到15人的备选,等下午三四点再次电话给区总汇报。区总电话里说正忙着,他待会会过来。
我总算松了口气。如往常一样,快下班时,走廊那头传来了“噔噔噔噔”,短促而有力的脚步声,我们已经熟悉这声音了:区总来了!
果然,区总提着他的蟒皮文件包,笑眯眯地走进办公室,对站起来的我们点头微笑打招呼。
哈哈,我看到他,如同看到了救星。满眼里都是期盼?委屈?他应该也看出来了,对我点点头笑着说:这几天辛苦了!我笑笑说,还好,区总来啦!
区总进到他自己的办公室,找总助进去,谈了大概二三十分钟事情,然后让我进他办公室了。
我带着十几份简历,来到区总办公室,对面坐下。区总掏出烟来,翻看各份简历和我备注下的各种评价,边听着我将这三天的情况,逐一汇报,也重点推介了那两位我认为不错的人选。
最后,区总划定五六个简历,叫来总助,让她电话通知明天下午过来办公室跟他见面。这事情,总算有个结果了!
安排完毕之后,区总请我们去吃饭!这餐饭,才真正是我放松的一餐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