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晨不爱吃豆腐c
编辑/晨晨不爱吃豆腐c
前言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别说是手机了,就连电子产品都很少见,当时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都是以报纸和图书为主,其中《知音》和《故事会》不知道是多少人的青春回忆,但是现在却为什么见不到了呢?
传统媒体的辉煌《故事会》和《知音》真的能算上传统媒体的一个标杆了,在没有这些杂志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出版社大部分都是以报纸和散文为主,当时基本上所有人获取知识都是靠这个途径,但是“文学”一直都是一个包容性极其宽广的一个范围。
光有新闻和散文肯定是不够的,长期都是这些的话大众肯定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故事会》横空出世,1963年7月,《故事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籍,这本杂志刚推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反复试探。
第一本主要还是以散文为主,但是会在其中掺杂些民间故事,而根据读者们的反馈,这些民间故事反响很好,所以后面开始进行了重心转移,当然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版出版后的1964年,出版方就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不得不暂停了更新。
直到1979年《故事会》才恢复更新,这次恢复更新后《故事会》才变成大众最熟知的模样,尤其是在内容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改革,以前的散文和“新闻”基本上都看不到了,变成了主要以“民间故事”为主。
这些故事有恐怖元素的也有悬疑元素的,可以说是覆盖了大部分的人群,这个时期的《故事会》深受大众欢迎,但同时在文学界对于《故事会》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因为《故事会》太过于迁就读者。
于是在内容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恐怖的和悬疑的就算了,甚至还有些“擦边”的内容,所以在文学界《故事会》一直都饱受诟病,但是诟病归诟病,丝毫不影响《故事会》在社会上的销量。
后来《故事会》也没有停止拓展的步伐,到了80年代中期,《故事会》的出版社开始定期地举行笔者交流会,他们会出资邀请经常在《故事会》出版的作者过来交流,除了这些作者之外,还会邀请很多读者一起过来。
主打的就是一个氛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举措,《故事会》的内容才会越来越好,读者的粘性也越来越强,如果硬说有传播上有什么障碍的话,那估计就是价格了,《故事会》刚出来的时候定价2.5角,到后来价格涨到了3.5角。
在当时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基本上所有的开始都用在了生活的刚需上面,很少会在娱乐上下预算,不过其实对《故事会》影响也并不算大,因为很少人购买过来后是拿来收藏的,都是看完后要么就是放在家里,要么就是借给别人看。
这就导致《故事会》传播性很广,如果实在是赞的足够多,直接打包卖给收废品的或者是收二手书的,还能回一波血,就这样《故事会》和《知音》在那个年代独领风骚,创造了很多销售神话,也是那一代人独有的青春记忆了。
但是后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传统读物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首先就是电视刚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候电视很贵,基本上一个村也没有几家有电视,虽然说有影响但是并不知名。
但是后来电视被大众所接受,就算电视机非常昂贵,还是很多人购买,从这个时候开始,电视机就将注定会取代传统媒体,这个阶段虽然说是有冲击,但是电视总的来说并不方便,也并不是可以走到哪看到哪。
但是杂志和书籍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便携性,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它还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直到“收音机”的普及,再次给了传统媒体一个重拳,那个年代是电子产品大爆发的年代,基本上每年都会出一个新的爆款。
而这些爆款基本上都能对传统读物进行冲击,尤其是收音机,随着收音机的爆火很多地方推出了专门的故事电台,这些电台不仅免费,而且连看的时间都不用了,只需要打开闭眼就能享受睡前故事。
到了这个地步传统媒体才开始有危机感,很多出版社开始寻求改变,但是大部分都在改变的路上夭折,而《故事会》因为体量比较大,原始资本也比较多,算是转型比较成功的了。
从1993年开始《故事会》就开始在各种电台和电视节目中做起了商业广告推广,你说它是带货的鼻祖也不为过,当时接的东西一般都是学习机之类的电子产品,除了打广告之外,他还开始尝试做电视节目和电台。
这次的变革让《故事会》也坐上了社会发展的快车,刚开始一切顺风顺水,营收也一路水涨船高,本以为《故事会》应该是稳了,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了,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社会发展得居然这么快。
他快到让人还来不及反应就要被时代淘汰,到了2003年之后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互联网这个东西跟电视差不多,刚出来的时候没人会觉得他能掀起什么风浪,毕竟当时的手机还都是按键机,就算能上网,那网速也很慢,而且流量也非常贵。
你去看一本书的流量价格,都能购买好几本了,事实上2003年左右《故事会》社会上的期刊销售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仅仅过了两年,智能手机出现后一切都变了,不仅市面上手机五花八门,而且一家比一家内卷,价格也都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
而且流量和网速都进行了迭代般的优化,传统读物这次终于被替代了,就算你不是智能手机,当时很流行一个内存卡的一个东西,只需要用一台电脑,花几分钟下几本小说,这些就够你看好几个月的。
这样一对比,传统的读物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就连便捷性都比不过手机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光是《故事会》所有的传统读物销量开始断崖式下跌,直到2015年左右全国开始陆续地关停报刊,基本上宣判了传统媒体的落幕。
因为不管是《故事会》还是《知音》90%基本上都是靠全国各个报刊销售的,报刊的关闭也就意味着销售没有了,所以曾经大火的《故事会》也慢慢地在我们面前消散了,但是《故事会》也并没有从此关闭,他还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一直在我们身边,只不过这次的它并不被大众熟知了。
报刊关闭后《故事会》又开始了漫长的转型,开始将市场对准校园,他们将自己的平台面向了学生,让学生们的优秀文章在上面发布,可以说是在另外一个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到了现在短视频高速发展的时代。
《故事会》又和一些平台进行了合作,比如现在比较火的喜马拉雅听书、企鹅FM里都有《故事会》的身影,只不过它从以前的巅峰,变成了如今的小众产品,这也恰好印证了那一句话,知识和文学的载体可能会变,也可能会被时代所优化,但是好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参考信息来源《知音》《故事会》 老杂志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