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村子里的年龄大一点的人讲:当一个人离世后,从离世的那一天算起,每七天是一个“斋日”,如果这个“斋日”的最后一天和农历的“七”、“八”相逢,用一句俗语讲:逢“七”遇“八”,阎王拷打,主家就要进行相应的祭祀,用来给去世的人“撑后腰壮胆”,寓意上就是在阎王面前让已故的亲人表现好一点,方便日后更好的“生活”。
望明月寄托哀思
百度搜索了一下: 逢七,读音为féng qī,汉语词语,意思是每逢七天。旧时丧俗:人死后,其家属每七天举行祭奠。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古代人民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因此会有“烧七”和“守孝三年”的说法。而对于逢“7”祭祀,则是因为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斋”。在“7”这些日子祭祀,烧纸钱,一是为了减轻死去之人死后在审问时受到的痛苦,也是祈祷他们能够得到阎王恩赦,得一个幸福美满的下一世,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人都会自觉遵守这样的习俗。
山一样的父亲倒下了
“七”在古代道家中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数字,人有生死,因为死而设灵堂,祭奠死者,沟通天地,连接阴阳,但是“死”的本质就是属“阴”,接连一段日子被死亡那带来的“阴气”覆盖,在古人的思想中,这是会影响家族气运的,因此老祖宗们就想到了以时期来调节阴阳,选定“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逢七之日祭祀,让家族的阴阳二气调和,让死去之人能够保家护宅以荫庇后人。
伟岸的身影只能留在记忆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逝者已逝,生者却不能一直沉湎在悲痛中寸步不前,因此逢七祭祀,祭祀七七四十九天,也是老祖宗们为了缓解悲痛,也是帮助人们走出悲痛的一个方法。在四十九天内要认真祭祀,寄托自己的哀思,诉说自己对死者的情谊,这是给死者亲人的一段情感缓冲期;但是四十九天之后,在明白了死不可能复生的事实之后,即使依旧会有所伤感,也要收拾收拾情绪,开始投入新的生活,这才是乐观而又重情的古代劳动人民。
据村子里的人讲:我的父亲
“五七”遇到“八”(农历腊月十八),这属于一个“重七”,需要自己的亲人在先一天用“招魂幡”把父亲的灵魂“接回”当时出殡的地方,设置简单的灵堂,点上蜡烛放上香炉,把父亲的遗像放在中间,然后在小案桌上摆放一些贡品,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吃一顿饭,自己吃什么就给小案桌上放上一小份,寓意就是让已故的人回家吃一顿饭,到了阴间才有力气接受阎王老爷的“审讯”。“五七”当天要送灵,沿途的道路两边要插上“祭祀旗”,就是给已故的亲人指引“回家”的路,防止“迷路”。每一岁一个“祭祀旗”,在坟墓的上方要插上一个“祭祀伞”,据说在阎王爷审讯的时候遇到“严刑拷打”可以躲到“伞下”得到“庇护”。
希望已故的父亲能够顺利“过关”,在阴间能够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