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神信仰传入日本后,其中对龙神信仰传播作用最大是日本朝廷。当时的日本朝廷将大量祈雨法纳入了官方析雨活动之中,其中就包括与龙神信仰密切相关的龙六奉币读经、神泉苑请雨经法与阴阳察五龙祭。
当时的日本朝廷也不是机械的接受祈雨法,官方对这些祈雨法与龙神密切关系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官方清楚这些祈雨法是向龙神祈雨。
朝廷为龙六神封神阶、建立龙六神社、派遣使者为龙六神奉币祭祀,这说明朝廷对龙六神颇为重视,虽然不清楚日本为何称龙神为龙六神,但龙六里住着龙神,这是很明显的共识。
在本文龙六神一节中就提到村上天皇应和元年(961)7月7日,祥延律师申请龙王加阶事。这期间朝廷对祥延关于龙六神是龙王的说法并没有异议,这说明朝廷对于佛教僧人将龙六神看做龙王的观点也是认可的,进一步说明当时日本朝廷对于龙六神是龙神的观念没有异议。
长历2年(1038)6月14日朝给仁海下了一道要求其修请雨经法祈雨的诏书:“被纶旨云:炎气日增,雨气永隐,田水忘沟,农业纳锹,皇情御叹,相同汤代。爱闻无热池水通神泉,阿辉龙类传法水。加之祈请者弘法祖师之慈悲愿力应化者,善如龙王利生誓力。仰而仰之,凭而凭之。仍任先例,甘口伴僧,于大师灵验古迹,可勤修请雨经法也者,纶旨如此,悉之。长历二年六月十四日左中辨源奉,谨奉仁海法印房。”
诏书提到了“阿达池龙类”(笔者:阿辉达池龙指的是善如龙王),还提到了“弘法大师(空海)的教化,善如龙王许诺利益众生。”朝廷对东密创造的善如龙王传说事迹是颇为了解的,朝廷了解请雨经法与善如龙王的密切关系,也知道东密修请雨经法所劝请的龙王是善如龙王。
阴阳察的五龙祭,在平安时期资料上都有关于五龙祭记载。醒酬天皇延喜15年(915)6月24日,“四日类丑,于神泉苑,限五简日,请阿阔梨-观贤等僧二十口,修请雨经,又阴阳察各祀五龙,同为祈甘雨也。”
\"藤原道长的《御堂关白记》,宽仁二年(1018)6月4日条:“四日,乙未又今夜初请雨经法仁海修,又祭五龙,吉平。”1015年提到了“各祭五龙”,1018 年提到“祭五龙”。《扶桑略记》的作者是平安后期天台宗僧人皇圆,《御堂关白记》的作者是日本朝廷实际掌权人物藤原道长。
从这可以看出无论是佛教僧人还是朝廷实权人物对于五龙祭祈雨法有所了解,既当时的人清楚,五龙祭不仅是名字与龙神有关,其实际祈雨仪式也是祭祀五龙,向龙神祈雨。
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夏四月:壬辰,救:“自遣唐使进发之日,至皈朝之日,令五畿内、七道诸国,读海龙王经。”$838 年夏四月,朝廷令畿内以及诸国读海龙王经为遣唐使船队祈福。
从838 年这封诏书可以看出,朝廷选择“海龙王经”并非偶然,至少朝廷是知道海中有龙王,读海龙王经显然是向海龙王祈求航海顺利。对于日本说,龙神文化属于外国文化,基本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而来,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中日之间的交往多属于官方上层之间的交往。
龙神信仰官方性质浓厚很大原因是由于日本龙神信仰的传播模式是从外到内,至上而下。从外到内是因为龙神文化是随着属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一起传入的,最先接触与接受这些是官方与上层,佛教在龙神信仰传播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平安时期佛教多属于官方佛教。
传播龙神信仰另一宗教势力阴阳道,在平安时期被称为“宫廷阴阳道”,阴阳师主要在朝廷与贵族间活动,龙神信仰很难由他们传入民间。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途径,主要由当时两国官方交流,包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以及他们在唐朝所学习知识和他们从唐朝带回的书籍、器物等。
这些人多属于上层人士,从唐朝带回来的书籍也多在贵族间流通,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在平安时期长时期为官方与上层垄断。因此可以认为传入日本龙神信仰是先在官方上层传播,在上层流行以后传入日本整个社会。
平安时期作为龙神信仰产生的初期阶段,龙神祭祀祈雨活动主要是由官方朝廷进行,平安时代龙神信仰官方色彩浓厚,民间龙神信仰兴起应该是在廉仓以后。
与同时期的唐宋龙神信仰比较,中国龙神信仰是四足鼎立,朝廷五龙神信仰、佛教龙王信仰、道教龙王信仰、民俗龙王信仰。朝廷祭祀五龙神,其祭祀方法是儒家仪礼,道教与佛教各有其请龙神的方法,民间祭祀龙神方法主要是民间土俗以及吸取了佛道方法。
中国本身就有原生龙文化,本土龙文化强盛,即使受佛教影响,本土龙神信仰依然能保持与佛教龙王对等的势力。虽然在佛教之前,中国的龙文化就已经随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但龙文化本身不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影响力很弱,很难形成与佛教相抗衡的龙神信仰其他势力。
而且佛教对日本社会的压倒性的影响,因此佛教龙王信仰占绝对优势。日本龙神观念基本是随着佛教传入日本社会。在平安时期日本朝廷所组织祈雨活动中,与龙神有关几种祈雨法基本都是佛教祈雨法,诸如请雨经法、水天供、清社读经。
龙六祈雨在 10 世纪前后,有奉币与读经两种祈雨方式。由于佛教强势影响,10世纪中叶以后,统一为佛教的读经,由兴福寺垄断进行。本来作为独立析雨法的阴阳察五龙祭,在东密请雨经法最盛时一度成为其辅助祈雨法,也就是说五龙祭一度成为佛教祈雨法的从祀。平安时期出现龙神传说也多与佛教有关。平安时期日本最著名的龙王善如龙王是东密祖师空海祈雨时所请的龙王。
平安时代的龙神信仰本土化不深与中国龙神文化色彩浓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平安时期是日本龙神信仰刚刚从中国传入的时期因此带有大量的中国文化色彩。
由此形成对比的是,时间越往后,随着日本龙神信仰本土化不断加深,中日之间的龙神信仰差别逾加扩大。其次,中国龙文化很早就已经传入日本,在日本龙神信仰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早期龙文化影响;第三日本龙神信仰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入成熟的龙神信仰。
这些龙神信仰包括佛教龙神信仰、道教龙神信仰或其他龙神信仰。既然龙神信仰传自中国,必然带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因素。因此无论是佛教中的龙神信仰或其他宗教派别的龙神信仰都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第四,从中国引入的佛教龙王信仰,实质上来说是把那伽文化与中国龙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国化佛教龙神信仰,并非是纯粹的印度那伽信仰。
薇元晶认为,这副画本身深受宋画影响。平安未期身着唐装龙王形象显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龙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是神物,是天生的神兽。在中国文化中,龙有时可以代表中国人心中地位最高的“天”,龙的地位很崇高。
虽然有的中国人也会提出把龙看做一般的牲畜观点,但这种说法往往是对时人过于拔高龙的地位批判,而并非龙在世人心中地位很低的反映。中国人有“敬鬼神而远之”思想观念,中国人缺乏对鬼神的绝对尊崇的观念,时常出现惩罚作坏事或玩忽职守的神祗的故事,这个观念并不只针对龙王。
龙王经常出现不光彩形象,也并不能说明世人给龙王的塑造的地位不高。龙王作恶会影响世人对龙王的观感,但龙王作为神灵的观念不会改变。而佛经中的龙王在佛教中本属八部众之一,属于护法神,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佛经中的龙是人堕落后受惩罚形成的。
据《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畜生品》载,龙王摄属畜生趣,愚痴嗔患者承受此报,生于戏乐城,分为法行龙王、非法行龙王二种。“在佛教观念中,无论龙王是善还是恶,龙本身就是前世作恶被罚为龙身,龙王地位先天就很低。
因此即使在佛教中地位较高的龙王也多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如果把龙族与佛的地位看做相同的,这在佛教中是不可想象的。在《今昔物语》中有8篇故事提到了龙或龙王,而这些形象大多都是褒义和中性的,而有蛇的故事大都是贬义或中性龙在日本人的信仰中大多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形象。
而事实上《今昔物语》中龙形象与蛇形象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印度那伽形象。从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龙神信仰基本受了中国龙文化影响,因此可以推测日本龙神地位主要受中国龙神地位的影响,这与印度那伽地位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