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率军出川,出其不意,迅速平定三秦,继而打败项羽,最终帮助刘邦统一全国;而400多年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历经五次北伐,不但没能统一全国,甚至连挺进三秦都没能做到。同样是由川入陕,为何韩信能够成功,诸葛亮却徒劳无功呢?依小编看,诸葛丞相为了兴复汉室,可谓殚精竭虑,但由于在战略、战术、用人选择方面出现了偏差,致使无功而返。正印证了现在流行的名言--“选择大于努力”吧。
一、战略选择决定战略成败
当年,刘邦被项羽封在偏远的汉中为王,一直在苦思出川重返中原的计策。后来在张良等人的建议下,烧掉栈道,装出乐于在汉中当一个藩王的样子。这个战略欺骗,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再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同时,也让负责镇守三秦的章邯等人麻痹大意,疏于战备。所有这些,为后来韩信出其不意迅速平定三秦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诸葛亮北伐战略却完全不像刘邦那样深思熟虑,整体来看,更多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咨询天下大事时,给刘备做出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准备以西川和荆州为根据地,兵分二路,进击中原进而平定天下。原本这个战略规划就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再加上关羽“大意失荆州”在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战略规划,但诸葛亮却未曾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略。在第一次出师北伐的《出师表》中,仍然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这是导致整个北伐行动无功而返的核心原因。
《出师表》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是一篇不错的文学作品,但以军事战略眼光来看,实在看不出什么操作性强的战略思路。可以说,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行动,看似轰轰烈烈、浩浩荡荡,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直接决定了北伐的失败命运。
二、战术选择决定战役成败
在用兵方略上,韩信用兵出其不意、兵贵神速,而诸葛亮呢,用兵四平八稳、不肯冒险,以致北伐行动看似声势浩大,但从未对曹魏构成致命威胁。
韩信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真正的军事家,都是要讲究战争谋略的。韩信之所以能够打到关中,是在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暗度陈仓的结果。当韩信兵临城下的,雍王章邯还不肯相信,认为报告的士兵谎报军情,韩信的军事战略实施得非常完美。
但诸葛亮的出兵效果完全不一样。他前期的军事进攻,迅速震动了曹魏朝廷,但在取得了系列突袭效果后,没有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迅速攻取长安,而是分兵陇右扩大地盘。但在攻略陇右时,没有合理分配好将领、兵力,以致于坚城攻不下,战略要地守不住,患得患失,在丢掉街亭后,大军“进退失据”,大好形势急转直下,差点酿成大败。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就匆匆地以失败告终了。
三、用人选择决定行动成败
刘邦在出川的时候,敢于启用从未担纲大任的韩信担任主将,充分说明了刘邦的用人眼光。韩信用兵,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在进攻赵国、齐国的时候,把敢于用兵、善于用兵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攻打齐国时,当时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了,但韩信却不管郦食其的个人安危,强攻拿下齐国进攻,杜绝了齐国投降后复叛的隐患。燕王臧荼就是投降过来的,但最后带头造反的,也是他。齐国“五百壮士”、田横宁死也不跪刘邦的故事,正好印证了齐地的人不会轻易屈服。
但诸葛亮的用人选择却显得眼光不高。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竟然把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重任交给毫无威望和军事经验的马谡,既让其担纲主将又不放心,又补锅匠一般派了几个帮手,充分展示了诸葛用将不能用其所长的短板;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把大军后勤的重任交给政治上不对付的李严,导致粮草缺乏,出兵草草收场,折损士气;在面对颇有谋略、在刘备时代就担任重任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魏延时,却将其当工兵使用,导致其忿忿不平。身前诸将无功,身后发生内讧,酿起一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剧。
有的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因为选择是方向,方向错了,努力只会让你走的更偏;也有人说,努力比选择重要,再好的选择,你不去努力,也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
那么,对于韩信和诸葛亮的是非成败,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