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泡泡游戏是3-4岁幼儿热门的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培养观察力和专注力。本文围绕小班幼儿特点,设计了一套包含材料准备、流程安排、安全提示和延伸活动的完整教案,帮助教师通过趣味互动提升幼儿参与度,同时融入科学探索与艺术表达,让游戏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
一、活动目标设定
吹泡泡游戏教案需明确三个核心目标:
认知发展:引导幼儿观察泡泡形状、颜色变化及飞行轨迹,理解物理现象
动作协调:通过吹气控制泡泡大小,锻炼肺活量与精细动作配合
社交情感:在集体游戏中学会轮流等待、分享工具,培养合作意识
建议准备直径5-10厘米的泡泡液(配方:500ml洗洁精+100ml白糖+100ml水),避免使用含香料的产品以防过敏。
二、材料与场地选择
基础物料:
泡泡管(建议8-10根,分不同颜色)
防滑地垫(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智能计数器(辅助记录幼儿吹泡数量)
安全配置:
场地提前清理石子、尖锐物
准备急救包(含生理盐水湿巾)
环境优化:
选择阳光充足但无强风时段(建议上午9-11点)
设置泡泡收集区(用透明塑料布围成1.5米半径圆圈)
三、五步式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8分钟)
用故事串联活动:"小云朵会跳舞",教师手持彩色泡泡管示范"云朵飘动"动作,引导幼儿模仿。
基础练习(15分钟)
单手吹:用左手固定泡泡管,右手控制吹气力度
双手吹:左手托举右手,练习平衡配合
进阶玩法:吹出"泡泡树"(连续吹出三串气泡)
团体竞赛(12分钟)
设置"泡泡彩虹桥"目标:按颜色顺序吹出红-橙-黄-绿-蓝五个泡泡连成线,最先完成组获得"泡泡小卫士"贴纸。
科学探索(10分钟)
用放大镜观察泡泡结构,引导幼儿发现"泡泡是水的薄膜",用吸管吹不同形状(圆形、爱心形)验证猜想。
艺术延伸(10分钟)
泡泡破落后收集水膜,用棉签蘸取颜料制作"泡泡画",记录不同颜色混合后的渐变效果。
四、教学技巧提升
动态分组策略:
根据幼儿能力分为A组(能吹出完整泡泡)、B组(需辅助)、C组(观察员),每20分钟轮换角色。
多感官刺激设计:
听觉:播放《泡泡之歌》(节奏与吹泡动作同步)
嗅觉:在泡泡液中添加无酒精香精(如薄荷、柑橘)
触觉:用不同材质的泡泡管(硅胶、PVC)对比体验
问题引导法:
"为什么泡泡遇到风会破碎?""泡泡能飞多高?"等开放式提问,鼓励幼儿用"泡泡说故事"形式表达观察结果。
五、安全与应急处理
常见风险预判:
泡泡液误食(配置时戴手套,现场备解毒剂)
眼睛接触(湿巾随时备)
疫情防护(使用一次性泡泡管)
分级响应机制:
轻微不适: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严重情况:启动园所应急预案,联系家长并送医
六、家园共育方案
家庭游戏包:
提供简易配方(洗洁精+白糖+水)和亲子任务卡("记录每日吹泡数量""用泡泡测量家具长度")
家长课堂:
通过线上会议讲解"如何通过泡泡游戏评估幼儿发展水平",提供《幼儿吹泡能力评估表》下载。
观点汇总
吹泡泡游戏教案的设计需把握三个平衡:
趣味与教育平衡:通过"吹泡泡-观泡泡-画泡泡"的闭环活动,实现动作发展、科学认知与艺术表达的多维目标
个体与群体平衡:采用动态分组和角色轮换,确保每个幼儿获得充分参与机会
安全与开放平衡:在严格管控风险的同时,预留自由探索空间(如自创泡泡游戏规则)
传统与创新平衡:保留经典吹泡形式,融入智能计数器、泡泡结构观察等现代教育手段
相关问答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达到吹泡泡能力标准?
答:小班幼儿应能稳定吹出直径3厘米以上的完整泡泡,中班可尝试连续吹出5个以上,大班需掌握泡泡形状变化控制。
天气不好是否适合开展户外活动?
答:阴天湿度较高时,可改为室内"泡泡光影秀"(用强光手电筒照射泡泡形成彩色光斑)。
遇到幼儿争抢泡泡管怎么办?
答:采用"泡泡管使用券"制度,每人每轮仅限使用2分钟,超时自动回收。
如何记录幼儿游戏过程?
答:使用"泡泡成长档案"(含照片、绘画、语音记录),重点标注突破性进步时刻。
家长质疑游戏效果怎么办?
答:提供《吹泡泡能力对照表》,展示幼儿在精细动作(握管稳定性)、专注力(持续吹泡时间)、创造力(自创游戏方式)等维度的进步数据。
能否与其他领域课程结合?
答:可链接科学课(水的表面张力)、美工课(泡泡水膜拓印)、语言课(编泡泡故事)形成主题周活动。
如何应对过敏体质幼儿?
答:为过敏儿配备防过敏口罩,提供无香型专用泡泡液,安排专属观察员全程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