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历史上不足100万人口的蒙古人,不但灭亡了南宋更是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
有统计,其稳定时期的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诸公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版图最大时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平方公里。
诚然,蒙古的崛起离不开周边力量的相对“弱化”,但是,他们如果缺乏彪悍的战斗力、精良的装备、强烈的征服欲望也是无法取得如此成就的。
这其中,征服欲望,应该是一个首要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没有内心的需求,就难以形成驱动力。当时的蒙古,仍是以游牧经济为主。所以,有人分析道:是各种“不友好”的自然因素,“逼”得蒙古人不得不攫取资源,这其中,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战争了。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蒙古社会的“生存现状”,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当时蒙古生产力的发展比较落后,公元9——10世纪才开始出现明显的“贫富”概念。那时,中国经历了唐末、五代、宋初。到了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蒙古的氏族公有制才被打破,奴隶制社会仅仅才形成。
其实,贫富阶层的分化加剧,就意味着私人“占有欲”的无限膨胀。中原的富庶以及南宋的“羸弱”,更是让蒙古的奴隶主们看到了机会。所以,在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后,南宋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这里的“欲望”,除了生产资料,更多的是一个特有阶层的“独占欲”。当然,生存环境的对比,会促使他们占有更好的牧场和资源,更主要的是社会制度的改变释放了人性中极度的贪婪。
再来看战斗力。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无人质疑,这其实也和当时蒙古的社会制度有关。
先秦之前中原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厉害的,那时,没有“人身自由”的士兵,若能在战场立功,便可以换一种身份,想来大家都会尽力杀敌。关于当时蒙古军队如何“犒赏”士兵的文献不多,但是,看看秦朝时期商鞅的做法就可以知道,只要“诱惑”够大“命是可以玩”的。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何蒙古军队越战越勇,疆域也越来越大,当然,不同的汗国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催生这种战斗力,除了有良好的训练之外,更多的则是必须有看得见的“利益”。有人也分析,成吉思汗没有战事时,喜欢用“狩猎”来训练士兵:
一来,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
二来,这样可以培养一支军队的团结意识。
至于战斗力,没有系统的训练,自然是很难达到的。
还有就是:严明的纪律才能成就真正的“铁血军队”。
为什么那时的蒙古大军为何都有着强烈的服从意识?
其实,人并非天生听话,但是,如果涉及到个人“利益”,便会听从统一指挥。“奴隶们”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在这么一种“特殊”的制度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话”,否则,下场很惨。所以,这种“纪律”,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内容。
将领和士兵之间看似有军纪,其实,更多的则是阶层的“统治力”。与其说骁勇善战,不如说是“保命要紧”更为恰当。因为,在战场上是没有侥幸的,与其稀里糊涂的死去,还不如多砍几个首级邀功来的实在。因为,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更有求得富贵的欲望,“奴隶”在这方面的欲望更强。
当然,还有一点,即蒙古士兵的坐骑,也是他们最大的“利器”。游牧民族的坐骑自来不弱,蒙古马形体矮小,但是,速度非常快,并且,有着持久的耐力。所以,蒙古军队还有一个关键的制胜法宝就是——速度,以至于,他们往往会采用“攻其不备”的战术,且屡战屡胜。
对征服的渴望、自身强大的作战力以及精良的装备成就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时代,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再看如今的蒙古,先人们的那种“称霸世界”的气概似乎已荡然无存了,国家只有区区万人的兵力,和当初全民皆兵的情况已经形成了两个极端。
这或许可以说明,当初的一个新制度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状态,而其中的“原动力”,就是对事物的“占有”,就现今解读下成了“征服”。如果去分析历史上与中国交手过的其它游牧民族,或许可以得到类似的答案,所以,这种“征服”也许只能说是一个时代“产物”,而并非是一个民族的“特性”。
这一时期,蒙古军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作战优势震慑欧亚,到了明朝时期更是有了“马政”这一马匹管理制度,可见,当时蒙古骑兵的威风之盛。只是,有一支凶狠的军队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有对国家的真正掌控力。不足百年的元朝,虽经济有所复兴,但最终却陷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社会局面。
可见,以旧制度旧思想,是无法驾驭一个已经有着深厚底蕴的民族。
参考资料: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元史·卷一·本纪第一》、《蒙古帝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