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商汤大营中的重臣加忠臣,应非闻仲莫属,这个前任商王临死前的托孤之臣,不仅对于国内的叛乱亲力亲为,还不遗余力地想要监督不成器的殷寿重整朝纲。他不仅是商朝位高权重的太师,更是截教弟子内的翘楚,交游甚广、人缘忒好。虽说闻仲辅佐的是气运将尽的商朝,但是这并未有损于他英明神武的形象,反而让他向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博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
帝乙托孤时早就为自己儿子打算好了,因此文臣中选了位高权重的闻仲,武将中又指任了武艺高强的黄飞虎,这二人足以安邦定国。但是后来商朝朝政纲纪的败坏,其实也和闻仲的不当决断有关。
不巧的是,正当商庭众臣即将迎来大洗牌的时候,东海又反了,太师又立马带兵赶去平乱。太师一走,重整朝纲一事自然就无限期搁置了下来,商朝的朝政终于走大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等到太师终于从东海凯旋,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武成王黄飞虎被逼走了。太师一闻此事先是批判了纣王一番,然后又根据黄飞虎的所作所为将其定义为叛乱,于是顺理成章地又亲自带兵追赶,生生将其逼入西岐阵营。从此,西岐又增加了一个与朝歌对抗的重量级筹码。
应该是闻仲的决策失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商朝的责任心。闻仲确实太像诸葛亮了,事事都想要躬亲处理,丝毫不放心交于他人。所以每逢叛乱他都要亲自去平定,明明可以悠闲地稳坐朝堂,却非要自找苦头去战场上吃沙。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别人的不信任,闻仲想要独揽朝政,因此才会顺水推舟地将黄飞虎逼走而不是尽力挽回。
平定东海后,闻仲又要面对西岐的叛乱,几次部署失利后,决定亲自出马,于是朝政彻底被太师忘在了脑后。而彼时的闻仲还不知自己所效忠的商朝气数已尽,他仍旧信心满满。要知道,他不仅精于用兵、平定叛乱无往而不利,手中更是有着丰富的人脉,若是实在不行就另辟蹊径,请自己的道友们前来助战,到时西岐还不只剩跪舔的份?事实上,虽然太师请得动十天君、九龙岛四圣、赵公明、三宵这些响当当的大牛,但人家西岐那边也不是吃素的,不仅请得动众多阐教门人,更是连教主都出动了。元始天尊和老子一出,哪个能与其争锋?太师一派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毕竟逼出了最后的大boss。
闻太师在商朝之中,不仅忠心无人能及、威望无可匹敌,而且他的气魄与雄壮也是放眼全书找不出第二个。这样一位勇士,却偏偏时运不济,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