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狗手游
时间狗手游 > 玩家经验 > 五排死马阵容最新搭配 皮耶罗的历史最佳阵容

五排死马阵容最新搭配 皮耶罗的历史最佳阵容

原创2024-04-15 16:46:05

童年的记忆

愚牛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童年,而童年又是不一样的。有的幸福、快乐,有的苦涩,甚至痛苦。

但留给人的记忆都是不可磨灭的。特别是人到中年,回首往事:童年象一道无法绕过的风景。

把人生比作一本书,那童年就是书中的序言;把人生比作一幅画,那童年就是画中最绚丽的

一笔,把人生比作一首歌,那童年就是歌词中的重复句,把人生比作是一场马拉松,那童年

就是起跑后的十公里……

(一)看鼓手

我的老家在晋西北,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对一些人和事的称谓也不同。老家人把吹唢呐、

会打击乐器的民间艺人统称为'鼓手'。小时候文化生活单调,偶尔能看一场电影就算是最奢

侈的事了,而电影的内容大致是八本样扳戏居多,其余才是故事片。记得最多看过的一部就

是《英雄儿女》了 ,大约看了十几次之多,所以其中的内容,剧情都能倒背如流。而样板

戏又全是京剧,十岁左右的孩孑又不会欣赏京剧的唱腔,更体会不了国粹的魅力,只觉得'咦

咦呜呜'唱得心烦。而红、白事上的'鼓手'却看得人如痴如醉,津津有味。所谓'鼓手'实际上是

农村人对八音会的统称,主要以\"吹\"为主,其中有唢呐、管子、笙、口琴等;打击乐器次之,

有鼓、锣、镲、手板等。因为唢呐牌曲的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

过去的民间艺人不识简谱,更看不懂五线谱。每一首曲子只有曲名,没有谱子,调调全

凭肚子死记硬背,口口相传。因为演奏什么曲子都由吹唢呐的定,谓之''起字'',其余人配合

伴奏,所以称之为''唢呐牌曲''。据老人们说,我村的''唢呐王''白老五肚里有几百首牌曲,三

天三夜不停地吹也不用重复。

魏家滩镇是晋西北有名的古镇,她北依保德,南连县城,东接苛岚,西距黄河古渡裴家

川口不到三十公里。自古陕西、内蒙、河北商贾常居住于此,把它作为货物贸易、物流中转

之地,故派生出许多三教九流。听老人们讲:与魏家滩隔河相望的店上村崖腰湾石窟中就长

住有这帮人。崖腰湾的石窟大约高三十几米,齐崭崭的砂岩上分布着大小不等,口径不一的

十几个石窟,石窟口子的形状以正方形居多,里边形态各一,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圆有

方。大的石窟约有三十平方米,小的也有四、五平方米。石窟与石窟之间有贯通的、也有独

立的,有的容易爬上去,有的又高又险。我们一帮淘气的孩子常常瞒着大人爬到石窟上玩,

除了一两个太高无法爬上去的没进去过,剩下的全是童伴们的游乐场。其中最危险、最难爬

的一个石窟口子约一米见方,从崖底下小路上一直爬上来,经过仅容一个人爬行的小洞,二

十几米高的悬崖上有一条高一米,宽半米的小道,因道路经过不知多少年的雨水侵蚀,里高

外底,能进不能退,更无法调头,只能手脚并用、头昏目眩硬着头皮往前爬。屏息爬行

十几米,从一小口爬进去,里面很宽敞,约二十几平米,里面光滑平整,凿子留下的印痕清

晰可见。口下方有直径约四、寸的小孔,可能是用来攻击入侵之敌用,在冷兵器时代真可谓

''一人挡关,万夫莫开''。以前长期在这居住的人中就有吹鼓手,命案在身的逃犯,流落于此

的土匪,打莲花落的乞丐……

这也许就是我村鼓手的前身吧!鼓手这个行业,旧时人们看不起。被打入下九流、下三

滥的行业,''吹皮擂鼓''、''九流七窜''是人们送给从事此职业的形容词,所以当鼓手的不好找对

象,不好成家,即使有钱也被人瞧不起。大户人家不说,小户普通人家的女子也一般不会嫁

给鼓手。当然,笑贫不笑娼的现在,鼓手的地位早已地覆天翻了。

晋西北方圆百里,我村''鼓手''最有名,俗称''店上的鼓手,滩上的戏''。小时听二爷爷讲,

他孩童时店上村最有名的鼓手叫''八则'',姓葛,与我同宗。此人八岁出师,骑在骡子背上一

杆唢呐吹遍黄河二岸,打遍方圆百里无敌手……我记事时,最有名的鼓手是''老五''、''老六''弟

兄二人。''老五''姓白,排行老五,人称''唢呐王'',此人个不大、瘦小,因肚里唢呐牌曲多,吹

的唢呐口音好,技巧、功夫样样上乘,鼓行尊称为王。''老六''是''老五''的胞弟,吹、打样样

精通,尤擅长打鼓,最拿手的是做戏、渲染气氛,用鼻子吹唢呐、用头顶喇叭吹,干姿百态。

弟兄俩性格正好相反,一个内向、寡言,一个张扬、能说会道。看热闹的最喜欢''老六'',看

门道的都称赞''老五'',有这样一句俗语:老六的鼓,风和的笙,善如的管子,努信的琴,老五

的唢呐听醉个人……

小 时 侯 , 如 遇 红 、 白 事 , 一 般 人 家 都 会 请 鼓 手 来 助 兴 , 鼓 行 叫

''办营生'',看鼓手成了人们的文化大餐,孩子们兴奋得奔走相告,早早地聚集在鼓手''

红火''的场地,等着好戏上演。那时交通不便,缺少运输工具,所有鼓手都是自带乐器。

来时先在场地中央垒一旺火,冬天用来取暖,夏天用来开水。先由吹唢呐的起字,吹一

通''四大调'',即鼓行说的:本调、甲调、六子调、范子调,称之为''安鼓'',四大调又统称

为''出鼓子'',有开始之意。因调子不同,听起来又不一样,有时欢快,有时悠扬。''安鼓''

后稍事休息,抽上一阵烟、喝一碗劣质的砖头茶,便开始正式''红火''了,也就是开始演

奏了。因红、白事不同,演奏的牌曲也不样。红事的曲子热闹、喜庆,白事曲子悲伤,

悠扬,如泣如诉。如红事曲子有:临清、急毛猴、拉驴驴、朝阳歌、调兵等,白事牌曲

有:西方餐、哭皇天、花道子等。此时人里三层、外三层越围越多,鼓手们各显神通,

开始演奏了。只见老五把哨子从耳朵里掏出来,用口水润润、试吹二声,然后慢吞吞地

安在唢呐嘴上,老六把鼓槌在鼓边上一敲,演奏开始了。老五、老六立马象换了一个人

五排死马阵容最新搭配 皮耶罗的历史最佳阵容-第1张

似的,精神抖擞,其余人各司其职或敲或打。记得和发小们最爱听的是曲子:调兵,场面

雄浑,吹打配合,八个鼓手人人上阵。唢呐高亢、锣鼓铿锵,犹如万马奔腾、气吞山河

的出征之象,听得人血脉贲张、豪情万丈。仿佛一下回到那场面宏大、调兵遣将,一派

肃杀的古战场。而白事上吹奏的''哭皇天''却又让人悲痛不已,千回百转、如泣如诉的唢

呐声让人痛断七尺柔肠,仿男女声的哭妈妈学得唯妙唯屑,让外人也不能自制,沧然而

涕下……

晋西北的''鼓手''吹唢呐和别的地方不同,其中的绝技就是''唤气'',也是每一个吹唢

呐的必修课,最基础的东西。形容一个鼓手唢呐吹的不好,就会说:气也唤不转。实际上

''唤气''就是用嘴吹气,用鼻子吸气,而一吸一吹转换之间要嘴、鼻各司其职,不能停止,

所以象老五这种高手,一口气吹二、三个小时不在话下,且坐着、站着、走着、上坡下

坡都能吹。当然,功夫深、口音好、牌曲多、德艺双馨的''唢呐王''白老五还真是吹出来

的。听老人们讲:有一回白老五带队去陕西办营生(鼓行把出门助兴吹奏叫办营生),主

家是当地颇有声望之人,另从佳县高薪请了一个有名的鼓班子,葬母操办得是三昼二夜

的大事,出殡的头一天开设擂台赛,扬言得胜者重奖,被打败的另一班除不给工资外,

五排死马阵容最新搭配 皮耶罗的历史最佳阵容-第2张

饭也不管马上滚蛋。事主花了重金,老五也不敢含糊,万一比输了除白跑几十里地、赚

不到工钱不说,主要是丢人丢大了,以后还有何脸面在江湖上混?从山西走时就挑选了

精兵强将,身怀绝技之人。双方安鼓后,对方一番谦让,一曲''水锣音''大棒唢呐吹得字

正腔圆、正宗浑厚、颇见功底,听得老五、老六等一班八人暗暗心惊,私下交换说:遇上

对手了,随后老五使了七成功力,回敬了一曲烂调《四海传》,老五唢呐吐字清晰、绵

里藏针、以退为进,内行人一听就听出门道,山西老五不寻常。第一个回合,众人评判:

各有干秋,佳县鼓班主场作战,略占上分。第二个回合,反客为主,由老五班子先吹,

此时狡猾的老六偷偷地给老五出主意,说:让善如的管子上,来一曲《西方餐》,善如乃

和尚出身,从小出家练就了一身吹管子的硬功夫,平身还未遇上对手。果不出老六所料,

一曲吹完评委拍手叫好,一致评判:第二回合,老五鼓斑获胜。就这样双方斗智斗勇,你

来我往,表面看波澜不惊,实则却暗流涌动。双方不重复地吹了一曲又一曲,各有胜负,

整整二天还未决出胜负,比得难分伯仲。到了第三天老五施展出平身所学、拿出从未吹

过的、对方闻所未闻的几个古牌曲才吹服对手,尽管佳县鼓手搜索枯肠,怎奈调曲词穷,

黔驴技穷再也跟不动了,这才心服口服地率全班人马过来给老五班子斟酒相敬,行大礼

跪拜,口称:师傅,这就是流传于鼓行的''瞌头拜师''之典故。随后事主自然不失诺言,

好招好待,重金相酬。此战让老五鼓班既赚了大钱,还名声远扬,从此在黄河二岸家喻

户晓,身价倍增……

改革开放后,老五、老六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地吹不动了,着重培养了我村的几个

徒弟,但不是天资愚钝,就是滑奸取巧、朝三慕四都未能成器,以致于流传了几辈的店

上鼓手失传了。如今的鼓手不是吹,而是以唱为主,以表演俗、艳博取人们的眼球,再

也没有以往的韵味和魅力了,所以我现在看的很少,甚至不怎么看了。有一件事不得不

提,一九七六年秋,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那时还没有扩音设备,开追悼会没法放哀乐,

怎么办?难坏了当时的公社书记,有人提议是不是请一班鼓手吹\"埋人\"调,替代哀乐。公

社书记是一个外地人,起先还担心传统的鼓手能不能感染人?会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完成此政治任务?但条件如此,没办法,追悼会没有哀乐也不是那回事,只能死马当活

马医,硬着头皮试试。谁知收听完英明领袖华主席致的悼词后,一曲《哭皇天》,由饱

经风霜的老五吹出来,人山人海的会场由庄严肃穆变成小声哭泣,随着悲天恸地,撕心

裂肺的男、女声交替吹奏,人们不由自主地把伟人比作父亲嚎淘大哭起来,庄户人无助,

悲痛,甚至绝望的心情表现出來,把追悼会推向高潮,发自内心的恸哭,几千人的场面

实属平身罕见……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旅游的发展,我虽然不懂音乐,但关注过店上鼓手的前

世,尤其是独特的曲调是如何传承的?有时在网上也能看到陝北鼓手的视频,还能听到

好多久违了的唢呐曲调。特别是一九九八年,我村爱好鼓手的老尚,不辞劳苦地把自己

三十几年前专门为店上鼓手的录音,请专家给谱了曲,并增加了他亲临陕北又收集到的

唢呐牌曲,汇集成二本书。老尚在世时,我曾看过此书,但后来老尚作古,也不知流落

何处,也许''店上鼓手''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上以'店上鼓手'''为代表的西川鼓手,它是以,陕北流传为主,又完全不同于陕

北流派,它又吸取了好多北路(五台、定襄)的精华,配上笙、管、琴、二胡、板胡、

笛子等乐器。让人听起来,既有陕北流派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北路鼓手细腻,柔和

的一面。刚柔并济,更有听头,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再也无法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了。

只能变成为一种抹不掉的记忆,永远镌刻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

(二)看社火

我老家把所有的烟花、爆竹都统称为''火'',那时没有礼炮、礼花。逢年过节魏家滩

镇上有几个会做火的艺人,就利用冬天的农闲时就地取材自制大小不一、种类繁多的爆

竹、烟花,谓之''做火''。做火先得土法制造火药,听人们说火药配制比例是:一硝二硫三

木炭,硝是自已熬制的硝粉,硫即硫璜,木炭则是把木头经过烘烧,然后取其黑色灰烬

粉碎好配用。硝是白色、硫是黄色,木炭为黑色,配好做火药为黑色粉未。火药的质量

直接影响''火''的效果,所以要做好火,必须先保证火药的质量。我十二、三岁时也曾自

已动手做过火药,但不知是比例不合适,还是什么原因都效果不佳,不是点不着就是燃

烧慢,或者是爆炸不了,原因一直未找到,可能和工艺有关吧!做火也是一个危险活,

一不小心就发引起爆炸,发生事故,所以国家现在明令禁止。一九六九年庆'九大'''时就

发生了一起事故,其中一个做火师傅因抽烟不小心,点燃一窟洞有成品的'火''和没做好

的火药,一个最有名的做火师傅当场烧死,其余人侥幸死里逃生,只是把几孔窑洞上的

门窗烧了个精光,庆''九大''的焰火提前映红了大队院。

魏家滩镇上有几个特会做火的艺人,据说祖籍都是河北人,后来定居在镇上,平时

做小本生意为生,后来参加村里劳动。逢年过节时才偷着做点'火',偷偷卖了补贴家用。

有时被告密,轻者没收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重者叫民兵捆起游街示众。那时人都很穷,

比较大的火成本高、做工费时,人们也消费不起。所以一般只做些小玩意,比如:一声

炮、二踢脚、起火、炮打灯、乱窜火之类。其中最好玩、最爱玩、最难忘的是乱窜火,

也叫窜天猴的一种小花炮,这种看上去一点也不漂亮,用旧书、旧报纸包装得有

点丑陋的小东西,点着后上窜下跳、钻天入地、左飞右跑让人防不胜防、避之不

及,好象有眼晴一样会追着人跑。小伙伴们俏皮、淘气专挑人多的地方放。所以

戏场、露天电影场都会有乱窜火捣乱。我们偷偷地、趁人不注意把它点着放在人

群中,特别是有大姑娘、小媳妇站的脚下,然后赶快躲到一边看好戏上演。须臾,

脚下的钻天猴乱窜起来,伴随着姑娘、媳妇们的尖叫,人们躲闪、腾挪、跑动、

惊呼,而我们则躲在一旁、兴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乱窜火尽管乱窜,但没危险,

威力也不大,更不会爆炸,最严重也只能在衣服上烧几个洞。过去,没有化纤衣

服,人们清一色的纯棉布服装,也不容易着火,常常有惊无险。如果躲闪不及,

自能只认倒霉,大不了衣服上再加一块补丁。声音最大的是铁炮,过去大多数都

是用生铁铸成(后來也有车床上加工的),有单个的,也有连在一起的排炮。铁

炮里边塞满火药,然后塞碎砖块用铁锤夯实,铁炮底部有一小孔作引信用,用香

火或烟头点燃,瞬间爆炸,声响如雷、震天动地。古时以炮为号、炮令三军可能

便是此物。至于比较大的火,那只有等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古会了。每年冬天

大队就开始准备过会做火,给几个做火的艺人记上工分,把火提前做好,等元宵

节晚上统一由基干民兵''放火'',和现在的焰火表演晚会一样。欢庆元宵节也是有

流程的,上午''迎贡''、下午''看鼓手擂台赛'',晚上''看放火''。所谓''迎贡''就是为各

路神仙准备好多奇真异果和用白面做成的牌楼、宫殿、庙宇等造型,然后用纯植

物油炸出来定型的贡品。其工艺之复杂、繁琐、细腻令人称奇,如今此技艺已失

传了。贡品种类较多,有吃的,有观赏的。或奇异,或别致,各不相同煞是好看,

虔诚的''会首''用桌子抬着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贡品为各路神仙上贡,祈福保安,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上天快黑时,民兵们七手八脚把做好的''火''

挂在各上牌楼的周围。所谓的牌楼也是临时搭建的,以松、柏树叶为主,再挂上

灯笼、花草辅之,写上:祈福保安,平安盛会之类的镏金大字,为元宵节增添了

不少喜庆的色彩。牌楼不远处再垒起一人多高的旺火,等待夜色临近。吃过晚饭,

随着三声震天的炮响,一年一度的''审牌楼''开始了。''审牌楼''就是鼓手围在旺火边,

尽情地演奏传统的唢呐牌曲,冲天的旺火把古镇街道照得如同白昼,五个牌楼大

约要''红火''三个多小时,要求主奏唢呐手一次吹下来,中间不得停顿和换人。这

就要求吹唢呐的人功力深厚,否则很难吹下来。镇上的上街很窄,大约三、

四米宽,人山人海的赶会人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陕西神

木县的,有忻州保德、苛岚的,有岚县的)在欣赏完吹打后等待重头戏上演一一

一放火。民兵连长一声令下,放火手依次点着了诸如连灯、大闹天宫、小鬼推磨、

锅子火之类的焰火。记得连灯一点着,二声炮响后,上下四、五排吐着火舌的灯

一字排开,犹如无数盏灯挂在半空,银河倒泄、大地流光溢彩,如同白昼。大闹

天宫自然是孙大圣的造型,同样是一声炮响,一块完整的硫璜被点燃后,再送上

天空,象一盏明灯挂在空中,也叫''炮打灯''。少倾,藏在大圣肚子里的起火、炮

打灯、穿天猴接二连三地射将出来,如万箭齐鸣。上天的、入地的、带响的、带

光的,连环炮、子母灯交叉喷射,射向四面八方。人们惊呼、叫喊、躲闪、欢笑

的声音与激昂的唢呐声交织在一起,加上俏皮的穿天猴在人群中乱窜,忽左忽右、

上下翻飞,在看天上之余还得施展躲、跳、闪、踩动作,逃避它的袭击……忽然,

一道亮光闪过,无数星光从半空中象瀑布一样流淌下来,犹如天女散花,不用说:

这是店上张、李二位师傅开始打''铁花''了。张、李二位师傅祖籍晋南,小炉匠出身,

打得一手漂亮的铁花。所谓''打铁花''就是把生铁化成水,用小勺舀起来向空中一

扬,用泡湿的柳木板随后向天空打去,生铁水变成天数星光,从天上散落下来,

煞是状观,随着张、李师傅双手上下翻飞,配合得恰到好处把元宵看火推向

高潮……

成年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也有幸看过不少焰火表演,晚会,

总感到场面宏大,气派有余,但灵巧不足。过去的''火''和现在的礼花

相比,二者风格迵异,如同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小家碧玉。前者雍容

典雅、仪态万分,后者小巧玲珑、甜美怡人,甚至更接地气,更讨人

五排死马阵容最新搭配 皮耶罗的历史最佳阵容-第3张

喜欢。

我爱老家的''火'',可惜随着时光飞逝,社会变更,这种''火''

永远看不到了,而那种场面、那种童趣却永远镌刻在脑海深处,挥之

不去……

返回:玩家经验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猜您喜欢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