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界桥之战,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这里先介绍下开战的起因。
当初,张温征发幽州乌桓族的三千名骑兵去征讨凉州贼军,前中山国相、渔阳人(看下渔阳郡的位置,近邻乌桓)张纯请求统领这些乌桓骑兵,张温不肯,而让涿县县令,辽西人公孙瓒统领。部队到蓟县时,乌桓骑兵因为粮饷拖欠不发,多数人叛逃,返回乌桓部落。
张纯也因为没有让他统领乌桓兵而怀恨在心,便与同郡人前泰山郡太守张举和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联盟,抢劫蓟县。
这波叛乱因为有了渔阳本地豪族的加入,声势巨大,幽州铁骑加上乌桓骑兵,在东汉那就是顶级战力,叛军扫荡了整个幽州,杀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刘政,辽东郡太守阳终等人。
幽州近乎陷入贼手,叛军部众多达十余万,张举称皇帝,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他们发布公文通告各州、郡,宣称将取代东汉政权,要求灵帝退位,命公卿奉迎张举。
灵帝大怒,下诏命骑都尉公孙瓒(界桥之战的主角)进行讨伐。公孙瓒在辽东属国的石门山与他们交战,张纯等大败越过边塞逃跑。公孙瓒乘胜追击,但反被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包围在辽西郡管子城,公孙瓒军粮尽食马,马吃没了煮弩楯上的兽筋吃,最终全军分散突围逃跑,乌桓军在围城的过程中也已经困顿不堪,后远走柳城。
朝廷一看公孙瓒也不行,派来了一个真正的牛人:刘虞,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任后,派使臣到鲜卑部落去,告诉他们利害,责令他们斩送张举和张纯的人头,悬以重赏,之后张纯的门客王政刺杀张纯。而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听说刘虞来到幽州,也很高兴,自动归降。
但是公孙瓒不爽了,他觉得刘虞是来摘桃子的,再加上被乌桓包围的那段艰辛岁月让他更是对咬牙切齿,史载“瓚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动不动就去打乌桓,乌桓被迫远离幽州。一个决心用武力消灭乌桓部落,而刘虞想用恩德和信义来招降他们,因此两人之间产生矛盾(河北最终落入袁绍之手这是主要原因,)
眼看双方就要大打出手,袁绍的出现,缓和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绍客逄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曰:“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使取冀州,馥必骇惧,因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胡三省注〗卒,读曰猝。〕必肯逊让。”
袁绍此时的处境比较尴尬,手下有一堆人马,但是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于是袁绍就依计写信给公孙瓒。公孙瓒正好在刘虞手下干的不爽,于是率军到冀州,表面上声称去讨伐董卓,而密谋袭击韩馥[fù]。韩馥与公孙瓒交战,失败,被手下亲信颍川人辛评、荀谌、郭图(都是士族,袁绍的支持者,此时已有分离倾向了)等一顿忽悠,不顾治中李历的反对交出印绶给了袁绍。
袁绍这边摘到果子,公孙瓒在干嘛呢?
他和青州黄巾军对上了。
一股三十万人的青州黄巾军自山东开始北上进攻勃海,这伙黄巾军计划进入冀州地界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正好被夹在中间,双方于是爆发大战,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在东光县以南迎击,在北境打的乌桓不敢南下的幽州突骑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大破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被迫南返。
公孙瓒在黄巾军渡过黄河之时,利用骑兵优势,迅速发起突击,黄巾军再次大败,死了数万人,河水都被血染成了红色。被俘虏的有七万余人,车辆、甲胄和财物不计其数。(这股青州黄巾军的残余势力在汉末最终局势走向中非常重要,在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
公孙瓒威名大震,通过屠黄巾在冀州造成了极其轰动的影响,冀州各地还在骑墙的官吏开始纷纷投降。
公孙瓒的野心膨胀了,急于脱离幽州牧刘虞控制的他试图夺取整个冀州。正巧他的堂弟分孙越在帮助袁术攻打豫州刺史周昂(袁绍任命)时被流箭射死。
公孙瓒知道后大怒,说:“我弟弟的死,祸首就是袁绍。”(终于找到借口了)于是他率军驻扎磬河,上书朝廷,历数袁绍所犯的罪恶(逼人家韩馥抢来的地盘),然后进军攻击袁绍(偏偏袁绍这时候出了昏招,要运作刘虞僭越当皇帝,刘虞忠于汉室,对袁绍此举相当愤慨,于是开始支持公孙瓒,讨伐谋逆的袁绍)
公孙瓒的讨伐书一发,原先冀州下属亲袁绍的州县纷纷响应公孙瓒,袁绍开始感到恐慌,他把自己所佩带的勃海太守印绶授予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派他前往勃海郡出任太守(渤海郡是人口百万的冀州第一大郡),以求和解。
然而,公孙范一到勃海随即便背叛了袁绍,率领勃海郡的军队,前去协助公孙瓒。于是公孙瓒自行任命部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全部更换了各郡、县的长官。
袁绍的形势一度非常危急。
常山赵子龙就被推举带着本郡兵马投奔了公孙瓒。
刘备也投靠公孙瓒了,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刘备凭此战功被任命为平原国相(皇叔开始崭露头角)。
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也开始攻略魏郡、东郡。
南单于于夫罗本来跟袁绍是友军,此时也叛变袁绍,自黄河顺流而下屯于黎阳
自家兄弟袁术早就闹翻脸了,不从后方偷袭已经不错了。
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
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友就是后来和他决战官渡的曹操(历史就是怎么有趣)
跟袁绍生死与共的曹操自河内挥师入东郡,击破黑山军白绕于濮阳,和黑山军及南单于于夫罗对峙,帮助袁绍稳住了后防。
但要扭转局面,只能去硬碰硬打掉此时战力爆表的幽州突骑,191年年底,袁绍和公孙瓒双方的大军会战于界桥南二十里(邢台威县东),三国的第一场大战,界桥之战,正式打响!
先看下战前的双方实力:
公孙瓒军出战四万,中军是三万人的步兵方阵,左右两翼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特种兵为中坚(万人骑兵队在当时是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当年光武开国上谷渔阳各出了三千突骑就横扫整个河北了,吕布后来也是靠着骑兵与曹操周旋良久一度打的曹操十分狼狈)
介绍一下啥是白马义从。最开始的白马义从是公孙瓒的特种兵数十人,这些人射术高超、全都骑白马。后来公孙瓒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白马义从的编制,精选了三千精锐骑兵,也是骑白马,即能打,又拉风。
袁绍方没有骑兵,纯步兵方阵,但是布阵比较奇特,猛将麹义率领八百先登敢死队在前(千人弩兵夹杂其中),袁绍带领数万步兵远远的掉在后面。
整体来看,双方兵力差不多,但是公孙瓒作战经验更丰富(平幽州、打乌桓、屠黄巾),袁绍还没拿得出手的战绩,更有降维打击力量的骑兵,胜面远大于袁绍。
但是具体的战斗过程却是一边倒的过程
袁绍自出拒公孙瓒,与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兵三万,其锋甚锐。绍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不动,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欢呼动地,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
围绕上面这段话通过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下袁绍是如何逆转
1、将麹义的八百先登军放在了前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公孙瓒率先放出骑兵。骑兵一般不会直接去冲击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只有对方人数少,或者军力极弱,又或者两军混战时,才是骑兵的突击良机。
袁绍他在布阵的时候故意将步兵军阵远远的部在了麹义先登军的后面,就是为了把公孙瓒的一万骑军引出来,事实上公孙瓒也的确上当了。
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
2、将千名强弩兵隐藏了先锋军中。
骑兵引诱出来了之后拿什么去打?自然不能靠八百先登军,袁绍的秘密武器就是那千张强弩。
为了迷惑公孙瓒,袁超令强弩兵将身体全都藏在了盾牌中。
义兵皆伏楯下不动
直到骑兵冲到仅仅数十步的时候,盾牌下的千张强弩开始同时发射,骑兵连人带马大批被射倒。
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一个回合后迅速被斩首千余。
3、关键人物麹义
麹义是此时袁绍阵营中经验最丰富最骁勇的名将,比名气更大的颜良文丑张郃要牛的多。麹义在凉州和羌人的骑兵打过仗,知道如何对付骑兵,部下久经战阵,战斗力极强。而一般的军队比如被公孙瓒屠杀的黄巾军一遇到骑兵(尤其是万余骑兵)冲过来直接就跑了,公孙瓒能打出屠杀性的效果就是黄巾军自己踩踏造成。
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当看到公孙瓒的骑兵被大批射倒,阵势有些混乱之时,麹义带领他的八百先登军迅速从盾牌下冲了出来,扬尘大叫,拿起了长矛挺在前面开始往前扎。
一时同发,欢呼动地
此时,本场战斗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在混战中,骑兵指挥官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被临阵斩杀了。
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
失去指挥官的骑兵军团顿时乱了军阵,群龙无首的冲锋骑兵开始勒住马头的往回跑,反冲自家的军阵,随后步兵也开始了大溃败。
这个时候,一直观察战场局势的袁绍发出了总攻的命令,几万后军开始追击公孙瓒。
公孙瓒的能力其实挺强,这时候还能拢住溃兵,在界桥上组织起了有序的阻击部队。
可惜,麹义实在太勇猛了,袁军携胜势再度冲破公孙瓒军,随后一直冲到了公孙瓒的军营,然后又攻破了他的军营,拔了公孙瓒帐前的军旗,直到把公孙瓒营中的留守后备军全部打垮才算完!
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
但是公孙瓒还有翻盘机会。
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的同时,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
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大本营都被打掉了,此时还能重新组织发动攻击,公孙瓒军团的战斗力真的很强)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
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
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坚持到麹义领兵来迎,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界桥会战,公孙瓒军一败涂地。
而纵观此次大战,无论是战阵布置,还是临阵决断,还是陷入绝地时的英勇,袁绍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名将水准(袁绍的能力真的被很多人低估了)。
但是在回想一下,这仗最关键的是啥?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运气。
公孙瓒如果不搭理袁绍,只要常规打法,派步兵主力拿着盾牌贴上拼消耗,麹义再猛也经不起打,袁绍只能出动步兵主力,在双方大军接战后再派骑兵冲军阵,后面打成啥样还不一定呢。
此次袁绍当弱者的“官渡之战”,并非一战而定公孙,而是袁绍在刚刚拿下冀州牧的极端不利形势下成功站稳了脚跟,向河北士族展示了他的实力,即使界桥败退后,公孙瓒还维持了和袁绍对峙的局面,正好朝廷派赵岐前来调解关东各州、郡的矛盾,公孙瓒于是与袁绍结为儿女亲家,各自率兵退回。
真正打击公孙瓒的是他和刘虞的矛盾,这里就不多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资料。
界桥之战说明一个道理,弱者想赢必须要等强者犯错误!袁绍在赌,赌公孙瓒的轻敌,结果他赌赢了,而在官渡之战中,他的好兄弟曹操也赌了一把(亲自带队去放火烧粮),结果袁绍只是犯了一个小错,却被曹操翻了盘。三国的每场大战都是精彩纷呈,对战双方都是聪明绝伦之辈,上了战场,就不能犯一点错误,否则很容易就被翻盘,再次敬佩丞相,牢牢压制司马懿,顶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