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操作规范
文件新建与模板设置
新建工程图时选择"装配图"或"工程图"模板,在"图纸格式"选项卡中设置标准比例(如1:1或1:2)和边距参数。建议提前建立企业专属模板库,统一图层命名规则(如"轮廓线"、"中心线"、"尺寸标注")。
三维模型关联性管理
在装配体中启用"自动更新工程图"功能,通过右键模型树选择"更新图纸"。当三维模型修改后,工程图会自动同步更新,但需注意检查关联性断裂情况,及时修复被删除的参考几何体。
二、布局优化技巧
智能自动布局
应用"自动布局"工具(Alt+F5),设置零件间距(建议0.5-1mm)和视图对齐方式。对于复杂装配体,可分区域布局,先输出主体结构视图,再通过"浮动视图"功能添加局部放大图。
视图管理器深度应用
使用视图管理器(Alt+V)批量调整视图类型,将剖视图、局部视图、轴测图分类管理。重点零件添加"局部放大图"(放大倍数建议3-5倍),关键配合面生成"半剖视图"。
三、细节处理要点
剖视生成技巧
选择需要剖切的零件后,点击"剖视图"按钮,在弹出的"剖面"对话框中设置剖切面角度(通常15°或45°)。对于带倒角的零件,建议在剖切面中启用"隐藏线可见"选项。
注释标准化配置
建立企业专属符号库,包含标准件公差带(IT6-IT12)、表面粗糙度(Ra1.6-Ra6.3)等常用标注。使用"块引用"功能复用标准件序号框,通过"表达式"功能批量修改数量。
四、协同设计实践
数据共享机制
导出工程图时选择"带模型数据"格式(.psm),确保下游用户可查看三维关联性。对于团队协作项目,使用"图纸工作区"功能同步版本,避免多人编辑冲突。
BOM表自动生成
在装配体中启用"物料清单"功能(Alt+M),设置零件编号规则(如"AX-1234")。导出时选择"Excel格式"(.xlsx),自动关联成本数据库。
五、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图纸比例错误
检查"视图比例"设置是否与模型实际尺寸匹配,避免手动输入比例值。对于定制设备,建议在"图纸格式"中设置"自定义比例"。
尺寸标注混乱
启用"自动标注"功能(Alt+D)后,手动调整特殊尺寸(如圆弧半径、角度值)。使用"编辑标注"工具(Alt+E)统一公差格式(建议ISO标准)。
UG编制装配图与工程图的核心在于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重点把握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的关联性管理,通过智能布局工具提升输出效率,借助企业级符号库实现标注统一。建议从基础操作规范起步,逐步掌握协同设计技巧,最终形成可复用的制图模板体系。
相关问答:
如何处理装配体更新后工程图比例不一致?
答:检查图纸格式中的比例设置,确保与模型单位一致。若使用自定义比例,需重新应用比例因子。
剖视图生成失败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检查剖切面是否与零件关联,确认剖切面未与模型实体相交。建议使用"快速剖切"工具辅助生成。
BOM表自动生成时序号错乱怎么办?
答:检查物料清单的排序规则,确保零件编号符合企业编码标准。可手动调整序号顺序后导出。
工程图中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如何批量修改?
答:使用"符号管理器"功能,通过"查找和替换"工具统一调整Ra值和标注位置。
跨平台协作时图纸格式丢失如何解决?
答:导出时选择"带模型数据"格式,接收方需安装完整UG软件才能查看三维关联性。
复杂装配体的局部放大图如何自动编号?
答:在视图管理器中为每个放大图添加"编号属性",通过表达式设置自动递增序列。
工程图图层混乱如何快速修复?
答:使用"图层清理"工具(Alt+L)扫描整个图纸,自动合并重复图层。重点检查轮廓线与中心线图层归属。
三维模型修改后如何检测图纸更新完整性?
答:在视图管理器中勾选"显示状态",观察视图更新标志。未更新的视图需手动点击"更新"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