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主要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日渐衰弱,各大诸侯野心勃勃、纷争四起。战国时期国家实力强盛,周天子名存实亡,各国之间混战不休。
但正是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之中,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军制形式,军队的人数、性质和作战方式、组织编制等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演变,军制也在产生不断的变化,所以各国之间的国力才越来越强盛,国家之间的争端也越发激烈。
春秋战国军制都有哪些变化呢?1.军权不断下移
春秋战国最明显的军制变化就是周王室的军权旁落,诸侯国的大军崛起。西周之时,周天子以“西六师”和“殷八师”对诸侯进行控制,但是从春秋开始,周王室军队开始逐渐瓦解,军事大权逐渐下移到诸侯国君主手中,奴隶制逐渐被封建制取代。
春秋之事,各诸侯还以争霸为主,意图“挟天子以令诸侯”,郑、楚二国率先大批“诸侯一军”的军事体制,组建了三军,随后齐桓公将“三军”又扩建为“六军”,直到在春秋中后期,后起列国也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权下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周天子军权下移到诸侯国;另一方面是列国内部军权由卿大夫下移到家臣。
2.军训转向正规
春秋开始,兵种逐渐丰富,到了战国,已经有了比较科学正规的军训体系和方法,逐渐产生了“兵之教令”,开始重视军队的基础训练,包括步伐、队列、号令识别执行等等,比如识别部队军旗的颜色番号,根据军旗的号令来变化阵型等等。
同时,各国也越发重视精锐兵士的专门训练,针对步兵、骑兵的精锐都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如齐技击,重视拳击技巧;魏武卒,重视耐力及行军速度;韩材士,重视射箭技巧,《战国策》记载:“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一个时代军制的变化必然同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春秋战国的军制变化,必须要将当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相结合,如封建制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影响等等。
以法家为代表开展的变法改革,是当时国家军制及社会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将历史文献同考古发现相结合,才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