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上世纪80、90年代,央视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陆续搬上了荧屏。同时,古典名著的影视剧剧本也在90年代陆续出版了,感谢剧组原封不动的剧本流传至今。
近期,我在某网发现央视版《西游记》、《红楼梦》两部剧本同期再次出版,但愿《三国演义》、《水浒传》也能顺利出版。前期头条我刷到有网友重温央视版《水浒传》影视剧作品,同时我翻出了几年前,我再某渠道上找到90年代古典四大名著影视剧剧本的电子版,一直都没有时间翻开剧本细读品味,作者、导演以及剧组呕心沥血成就了经典。
我一时兴起,想把《三国演义》80集原封不动的剧本陆续分享出来,但在版权上,我没经出版社、作者以及剧组的批示,擅自分享出来,分享的剧本文字都归于《三国演义》电视剧作者、剧组所有!
此次分享是给致敬央视版《三国演义》剧迷朋友们……
序
王 扶 林
筹拍《三国演义》是1990年下半年的事。那时我正在京郊怀柔县山村景地拍摄电视剧《人间芙蓉色》。总制片人任大惠带着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王枫和阮若琳、张天民的委托,希望我出任《三国演义》的导演。当时,正在全神投入农村戏创作的我,听此一席话,一时还琢磨不到它的深浅,只觉得几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如此器重我,专程派总制片人下乡征求意见,有点受宠若惊。我得识抬举,困难先放在一边,先表态服从。
从此,我就开始了我的第二部古典名著的导演生涯。
我拍《庄妃轶事》时,有同志说,你拍了《红楼梦》,再拍其他古装戏驾轻就熟,易如反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红楼梦》无朝代纪元可考,我们基本确定它描写的是明末清初的故事。《三国演义》老源于东汉末年。我必须离开明末清初,倒退一千多年,进入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历史氛围。它需要历史知识。任务如此繁重、艰巨,逼得我只能像1983年苦读《红楼梦》及其研究资料一样,埋向故纸堆里,研究《三国志》、《三国演义》及有关历史资料。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除了读书,我还通过剧本参定,从改编者和《三国》研究者的讨论中受到启迪,获得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
8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是一部历史剧。
历史戏和历史的关系,前者是后者演义而来。既有关系,又有区别。有联系,是说这个戏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在大关节上,戏应基本符合历史。有区别,是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根据同名文学作品改编,不是依据《三国志》改编。忠实于历原著,是指忠实于小说,而不是史书。比如《三国志》里,怒鞭督邮是刘备,不是张飞。可刘备是仁厚、慈祥的大哥,他怎能自己去鞭打?作者罗贯中把这一情节给张飞,突出了张飞的戆直性格,比刘备动手艺术的效果要合情合理。
《三国演义》最大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对于战争和政治较量两个方面的描写上。不论是千军万马的会战,或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不论是对垒几个月相持不下的持久战,或者是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速决战;不论酣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的大鏖战,或者是三刀两枪结束战斗的突击战,还是陆战、水站战、山地战、平原战、伏击、劫寨、火攻水淹等各有特色,层次分明,真实可信,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它是一部出色的古代战争片。
它既是战争剧,又是谋略剧。
我们既要追求战争场面宏伟的气势,同时还是显示英雄们在政治、外交东正中的智慧。烽火中含斗智;智斗中充满血腥。在斗勇中斗谋,在斗争中斗法。
正因为它是一场精心动魄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因此,它总的情绪基调是大惊、大喜;大疑、大决;大急、大慰。
是由大惊、大喜组成的大的戏剧冲突。
是由大疑、大决组成的复杂的情节纠葛。
是由大急、大慰形成的强烈的感情起伏。
这十二个字组成了全剧的抑扬顿挫,动与静,起与伏的节奏变化。它不同于散文式的电视剧,像一股清泉慢慢流淌;它是一首悲壮的战歌,犹如悬垂万丈的瀑布,直泻而下,奔腾万里。
《三国演义》的灵魂实质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拥有刘反曹。
拥刘,就是歌颂刘备的仁慈爱民。刘备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人们通过讲三国故事以表达自己的爱与憎。刘备是仁君的代表。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反曹,就是鞭挞曹操“奸忤害民”。
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陈寿的《三国志》里,曹操是大英雄。
毛宗岗点评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是奸雄,是超常的奸雄。
作为历史人物,曹操结束了汉末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北方,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他本人在军事、文学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面人物。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他既是英雄,又是奸贼。其主导方面是“奸”,是超常的奸,是高级地奸。
刘备和曹操,谁是正统,历来不一。
陈寿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刘、关、张和孔明等英雄形象成为人们崇拜的典型,而曹操这一“千古第一奸雄”则被人们唾骂、憎恨。这就说明“拥刘反曹”这一正统观念,已成为人们爱憎的准则。
《三国演义》是魏、蜀、吴的兴亡史,起于桃园三结义,终于三国归晋。蜀魏矛盾是主位。吴蜀、吴魏的矛盾居于从属地位。另外还描写了各集团内部的复杂微妙的斗争。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本剧的总纲。除了最后几集三国归晋的结局外,全剧主要内容,几乎都可以用“隆中对”概括。
文学剧本共80集,分5部分。
[ Ⅰ ] 群雄逐鹿
从第一集《桃园三结义》至第二十一集。
这二十一集,是“隆中对”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根据,是“隆中对”的开端,也是《三国演义》故事的序曲。
从东汉末年宦官之乱而引出董卓入朝专政以及招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于是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各据一方。接着,曹操攻伐袁绍,统一北方,结束了世代官僚大地主腐朽势力的统治。再通过吕布辕门射戟,夏侯惇拔矢啖晴,曹操许田打围,曹刘青梅煮酒,关羽封金挂帅,五关斩将,古城会。官渡之战,已达到描写历史进展,刻画人物性格,表达爱憎的几层目的。
[ Ⅱ ] 赤壁之战 第二十二集至第卅九集
这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主要情节,是“隆中对”决策内容的具体生发。
<跃马檀溪> 至 <三顾茅庐>
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同时在隆中会见了诸葛亮,诸葛亮提出“隆中对”。
<长坂雄风> 至 <火烧赤壁>
曹操率十万大军南攻荆州刘表,渡江击孙权,想实现他统一南北的雄心,结果由于诸葛亮联吴拒曹的策略的成功而导致火烧战船,曹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这一丈,稳定了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同时也使刘备有可能由荆州进入益州,由长期投靠别人而变为形成自己的一支重要的独立势力,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力夺四郡> 至 <割须弃袍> ,是 <隆中对> 中的“先去取荆州为本”策略的体现,是刘备、孙群联合而又矛盾的关系及其演变和发展。最终导致周瑜被气死。
[ Ⅲ ] 三足鼎立 第四十集至第五十九集。
刘备入蜀定汉中是<隆中对>中的“后取西川建国”
<张松献图> 至 <水淹七军> 。
曹操向中原以外扩展,以准备进攻汉中张鲁开始,先后战败马超、韩遂,降伏张鲁,取得汉中。公元219年,汉中终为刘备所得,自立汉中王。曹操穷于应付,仅仅取得关陇地区。
<刮骨疗毒> 至 <火烧连营> ,以关羽被害,吴蜀交恶,刘备病亡为主要情节,中间夹叙蜀魏建国。
[ Ⅳ ] 南征北战 第六十集至第七十四集
“隆中对”中的“抚南夷越”、“途中原”。
<安居平五路> 至 <遗计魏延> ,写 <七擒孟获> 、 <六出祁山> 直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军中。
[ Ⅴ ] 三分归晋 第七十三集至第八十集。
诸葛亮死后的一些重要情节,也是在隆中决策的影响下发生的。其中以姜维九伐中原为重点,而九伐中原其实就是六出祁山的继续,即继续贯彻执行诸葛亮早年在隆中答刘备所说,“然后可图中原”的战略。
<诈病赚曹爽> 至 <九伐中原> 写姜维北伐。
<偷渡阴平> ,写晋兵攻蜀,蜀亡。和“隆中对”不发生联系的最后结局描写,只有晋兵灭吴,三国统一。
在我国,知道《三国演义》的人不少,他们是从戏曲、曲艺以及其他文艺形式中了解他的故事和人物的,而真正通读全书的人却并不多。电视,这个拥有多层次观众而又最适合于连续剧表现的大众媒介。正好发挥它的性能,把我国的古典名著全本地展示出来。
随着电视剧《三国愿意》的播映,《三国演义》电视文学剧本与读者见面,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者。四川人民出版社对普及古典名著又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1993年夏于北京